一带一路:为什么是中国

  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虽不到两年,近来已因亚投行变局引发全球关注与震撼,甚至有国际人士评论为可与战后建立布雷顿森林体系比拟的事件。“一带一路”为何能很快产生重大影响?这项宏大共建行动的经济逻辑何在?

  为什么是中国?

  可通过观察比较中国与美国实施类似经济外交战略收效情况得到启示。回顾金融危机以来大国竞合博弈,其实美国更早在亚太谋划部署经济外交战略。作为“重返亚太”与“亚太再平衡”总体方针一部分,美国近年多方推动“印太经济经济走廊”战略。在中亚地区,美国2011年就明确提出“新丝绸之路倡议”,力图建立一个以阿富汗为中心、连接中亚和南亚、并向中东地区延伸的国际经济交通网络。

  中国对于中亚及区域国家在经济及其他领域合作给予很高政策优先度。比如,习近平与李克强在2013年3月就任中国国家主席与国务院总理后,分别于当年和次年访问中亚多国,提出并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规划。2015年5月7日,习近平再次到访阿斯塔纳,“同(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总统共同规划中哈各领域互利合作发展蓝图,包括推动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协调双方在一系列大项目合作上的立场。”中国首脑外交这样超乎寻常安排,集中体现中国最高决策层把致力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作为最为优先的经济外交目标之一,决心通过制定实施“一带一路”的“五通”规划谋求自身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构筑中国与区域国家的命运共同体。

  另外,两国与区域国家在经济互补性及契合度方面也有实质性不同。中国与很多沿线国家经济互补性较强,贸易、投资联系比较紧密,双边经济融合度较高并有进一步深化的潜力。美国与区域内绝大部分国家基于市场机制发生的经济联系较弱,美国重视发展与这些国家双边关系更多基于安全与军事方面原因。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与沿线国家经济关系如“鱼水关系”,美国与这些国家经济关系则更多是“油水关系”。

  中国制造与中国建造

  从更广阔视角观察,中国共建“一带一路”开局顺利与成效彰显,根本原因在于这一构想把中国大国经济崛起特定阶段的多方面优势变量聚焦到一点,即通过协同效应形成破局造势效果。对此可从两方面看。一是就生产供给能力而言,中国经济现阶段在常规制造与建造方面具有很强优势与国际竞争力;二是在开放宏观经济方面,中国目前拥有最为充裕的国民储蓄与外汇储备;两方面组合条件赋予中国倡导共建“一带一路”的独特优势。

  观察中国对外承包工程额快速增长,可见“中国建造”的比较优势能力。数据显示,“中国建造”对外承包工程完成额,从21世纪初不到100亿美元上升到2014年近1400亿美元。从具体项目看,主要集中在轨道交通、公路、港口、码头、通讯、电力等基础设施行业。承包工程年末在外员工数从21世纪初5万多人上升近年30多万人。由于“一带一路”设施联通需要强大的基建工程设计与实施建造能力支持,中国这方面阶段性禀赋条件与能力特点,对共建“一带一路”同样有重要支持作用。

  中国在某些领域生产技术能力正在迅速追赶,少数领域如高铁技术整合运用、某些重型机械制造以及大型工程建造领域等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铁技术突破与大规模运用,显著提升了货物与人员大范围、大规模、高速度的陆地运输和旅行效率,使得亚洲大陆内部以及欧亚大陆之间的人员、物资往来变得更为便捷有效,对实现“一带一路”美好愿景具有重要积极作用。

  中国储蓄与中国储备

  在开放宏观经济领域,中国目前拥有充裕国民储蓄与外汇储备资源,对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建“一带一路”具有关键支撑作用。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一般具有资金投入密集与投资周期较长特点,发展中国家通常国内储蓄不足,自行解决基础设施不足短板面临特殊困难。在逻辑上国内储蓄不足可通过国际资本市场融资解决,然而大型基础设施投融资存在特殊风险,市场融资难以大范围奏效。现存各类开发性国际金融机构,试图利用国际机构信誉与能力克服有关困难,长期以来世界银行、亚行等国际开发机构取得不少成绩,然而仍远不能满足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谋求发展现实需要。

  不过外汇储备作用或许没有一般想象得那么大。中国与沿线国家对“一带一路”投资项目所需资本品与其他设备材料具有比较系统的配套供应能力,因而对储备资产终极需求可能比较有限。随着区域内经济发展及其对区域外较高端资本品及其他特殊配套产品总体进口替代能力提升,随着区域内国家货币的国际使用程度提升,上述辅助功能的重要性将呈下降趋势。一国外汇储备是国民储蓄的转化形式,就对本文讨论问题重要性而言,中国拥有充裕国民储蓄应是第一位的。

  21世纪初年中国经济快速追赶,然而受制于汇率改革滞后与高储蓄率背后结构性因素,积累了过量外汇储备。增持外汇储备意味着中国不断把国民储蓄借给供应储备资产的债务国,伴随中国对美国等发达国家过量债权积累。这个运行模式对危机前中国及全球经济快速增长发挥了一定支持作用,然而后危机时代越发显示其不可持续性。共建“一带一路”意味着中国富余储蓄今后将更多转化为在沿线国家生产性投资及相应债权股权,标志中国利用国民储蓄方式将逐步发生转折性变化,并有望对全球范围储蓄跨国配置方式产生显著影响。
合作共赢的经济逻辑

  共建“一带一路”愿景与规划,其具体战略设计与实施方案必然包含复杂内容与细节。然而至繁之事必有至简之理。以“为什么是中国”为题,从各国发展诉求与中国独特禀赋条件对接关系分析,“一带一路”自有其简明清晰的经济逻辑。什么是发展?如何谋发展?开放环境对发展有何影响?“一带一路”实践对理解发展经济学上述重大问题有启示作用。

  凭借制造与建造方面的出色能力,中国能为经济后进国家提供性价比最好的基础设施建设解决方案;借助阶段性充裕的国民储蓄和外汇储备资源,中国能有效帮助沿线国家超越储蓄与贸易“双缺口”对起飞发展的制约;中国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或产品区段,随着国内要素价格上升会在市场机制和比较优势规律作用下逐步向国外转移,为沿线承接转移国家创造非农就业、提升人力资本、发挥比较优势提供现实机遇;中国与有关国家共享改革发展经验,有望为沿线国家体制与政策诱致性改革变迁提供善意有效的推动力。

  当然,“一带一路”并非仅限于中国与相关国家的双边关系,而是亚欧大陆之间广大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区域的合作行动。不过中国作为最大新兴经济体,已经并将继续在这个进程中发挥特殊作用。通过共建“一带一路”,中国将有机会向世人展示自己是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最好合作发展伙伴,中国和平发展伟业也有望从中获得广泛助益。

  来源:中国服务贸易协会电子商务委员会

相关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