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国际港务区“十三五”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西安国际港务区积极践行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助力陕西、西安打造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全面围绕“中国内陆第一大港”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国际内陆中转枢纽港,推动产业升级、深化产城融合的关键时期。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国际内陆港发展规划,对于推动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打造内陆地区口岸经济增长极,全面提升国际内陆港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规划重点阐明了“十三五”时期西安国际港务区发展建设的主要目标、重点方向及实施步骤,是围绕“中国内陆第一大港”发展目标,统筹推进园区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指导园区各项工作的行动纲领。


第一章 发展基础与环境


一、“十二五”发展回顾

“十二五”期间,在省、市的坚强领导下,西安国际港务区围绕打造内陆开发开放战略高地的总体目标,按照“先建内陆港、后建开发区、再建东部新城”的发展路径,打破常规、攻坚克难,实现了从无到有的巨大飞跃。五年来,各项工作稳步推进,园区形象日新月异,内陆港功能逐步显现,现代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良好成绩。

“十二五”期间,园区累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56.61亿元,累计实现一般预算收入10.48亿元;累计利用外资18172万美元,累计利用内资172.43亿元;其中,201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7.08亿元,同比增长30.02%;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02亿元,同比增长33.7%;实际利用外资6000万美元,同比增长18.81%;实际利用内资5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86%。

(一)国际陆港功能逐步显现

西安综合保税区通过国家验收并封关运行,成为西北第一个封关运营的综合保税区。“西安港”概念规划已编制完成,国家代码(61900100)和国际代码(CNXAG)正式获批,成为中国首个获得双代码的内陆型港口。中亚班列“长安号”、西安至青岛国际货运班列成功开行并实现常态化运行。国内首个多式联运海关监管中心成功获批。区内铁路车站获批成为一类对外开放口岸,肉类、粮食进口指定口岸相继获批。与青岛港、宁波港、霍尔果斯口岸等国内主要港口及口岸建立了快速联络和协调沟通机制。“十二五”期间,综保区累计完成区货值25.66亿美元,年平均增速29.6%;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累计实现集装箱吞吐量44.93万标箱,年均增速6.5%;中亚班列“长安号”累计开行141班,省外货源达70%,西安至青岛国际货运班列累计开行20班。

(二)特色产业体系初步形成

“十二五”期间初步形成了以现代商贸物流为主,涵盖大宗商品交易、电子商务、融资租赁、金融服务等门类齐全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先后引进日本通运、塔塔特钢、延长石油、中国移动、绿地集团5家世界500强企业,华南城集团、新疆广汇、迈科金属国际、京东集团4家国内500强企业。园区获批成为国家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聚集了国美、阿里巴巴等300多家电子商务企业。西安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平台已实现100多家企业聚集,累计完成进出口通关50多万单,线下体验平台Ulife西安港进口商品直营店开业运营且反响良好。园区作为陕西省融资租赁产业聚集区,已引进关天国际、恒通国际等10多家融资租赁企业。先后与平安银行、陕西金控等签订合作协议,聚集了商业银行、基金公司、互联网金融平台等金融服务机构14家。

(三)城市建设及公共服务快速推进

“十二五”期间累计供应土地558.12公顷。市政建设累计完成投资83亿元,初步形成了近10平方公里的园区配套。实施园区生态建设工程,绿化总面积达到116万平方米。西北工业大学附属陆港国际学校、陆港一小、陆港二幼、陆港三幼4所学校已开工建设,陆港一幼建成招生。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际陆港门诊部投入使用。新筑新城一期38栋楼顺利竣工并交付使用,梦想公社一期建成入住。启航公园、新寺遗址公园等建成开放。西安综合保税区、华南城两个公交首末站建设完成。地铁三号线实现轨通。523等4条公交线路正式开通运行。

二、“十二五”发展经验总结

在国际环境复杂多变、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大背景下,西安国际港务区在“十二五”期间取得的发展成就,归结起来得益于“三个坚持”。

(一)坚持以国家战略为导向,推进开发开放

西安国际港务区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背景下成立,始终坚持开发开放理念,通过创新开展内陆型港口建设,不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坚持以港兴城,打造宜商宜居的功能性园区

国际港务区坚持以港兴城的发展理念,按照“先建港、后建区、再建城”的发展路径,以港口功能发挥和临港产业发展为核心,建设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内陆港特色开发区。注重城市功能和社会事业协同推进,形成了内陆港、产业、城市新区融合发展新局面。

(三)坚持大项目带动,实现以商引商

围绕商贸物流主导产业,致力于打造以生产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产业园区。实施以商引商和二次招商,顺利引进西安华南城、迈科金属国际、京东商城等龙头企业,为园区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十三五”发展环境分析

(一)国际层面

全面开发开放格局将加速向内陆拓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内陆核心城市成为新时期中国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新的战略空间。作为中国西北地区的中心城市,西安将承担起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的历史使命。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西安发展开放型经济的重要平台,将成为引领西安乃至内陆地区参与全球竞争合作的领跑者和重要载体。

(二)国家层面

“一带一路”倡议为新一轮发展带来重大历史机遇。国家发改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明确提出支持西安建设国际陆港,赋予了西安国际港务区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历史使命。作为中国最大的陆地港口,西安国际港务区是连接“一带一路”、实现陆海互联的重要交通枢纽,是促进“贸易畅通、设施联通”的核心功能载体,有机遇也有能力在发展大局中找准自身定位,发挥战略支点作用。

(三)区域层面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成为发展主基调,正在迈向服务经济提升的新阶段。西安国际港务区作为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聚集区,担当着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主力军的作用,应瞄准国际知名内陆中转枢纽港、全国一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国际化大都市宜居新城的角色定位,保持定力、科学谋划、改革创新、主动作为,着力构建“大枢纽、大平台、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引领区域经济新发展。

四、“十三五”发展面临挑战

(一)港口功能和产业辐射带动能力亟待增强

西安国际港务区港口吞吐量规模偏小,2014年货运发送量只占全市货物吞吐量的2%;现代服务业总量偏小,有核心竞争力的行业龙头企业数量偏少,产业聚集度偏低,限制了服务业的辐射和带动能力,难以凸显国际内陆港的战略定位。

(二)经济发展方式亟待转变

“十三五”期间,西安国际港务区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自觉扬弃传统型开发区的模式,聚焦港口经济、服务经济、创新经济,促进高端要素和新兴产业聚集发展,实现园区的转型升级和跨越发展。

(三)城市生产与生活配套功能亟待完善

国际港务区内道路、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社会建设相对滞后于经济建设,城市和生活功能相对滞后于产业和生产功能,商业购物、休闲娱乐、交通出行、住房、医疗卫生等生活配套设施比较薄弱。大量就业人口居住在中心城市,部分产业楼宇、居住区人气不旺。避免产业空城,有效促进产城融合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


第二章 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省市全会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和“五大发展理念”的要求,围绕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和西安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目标,充分把握西安系统推进创新改革试验的历史机遇,坚守“港——区——城”的发展路径不动摇,以开发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以聚集高端提升发展层级,以先行先试释放发展动力,以产城融合凸显发展优势,以绿色低碳增强发展质量,全力推进园区率先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不断提高园区综合实力、创新活力、服务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建成“中国内陆第一大港”。

二、发展定位

港——国际知名内陆中转枢纽港。坚持开放创新,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港口,通过建设区域国际物流体系、完善西安综合保税区功能、提升口岸综合运营效率,打造无缝衔接、外达内畅、陆海互联的国际交通枢纽。通过聚集开放要素,加强开放创新与对外合作,建设面向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放创新门户。

区——全国一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园区。坚持产城融合理念,按照板块推进原则,充分发挥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陕西省融资租赁业聚集区和西安综合保税区政策先行优势,建设千亿级的电子商务产业聚集区、千亿级的融资租赁产业聚集区。把握“互联网+”趋势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三大新兴产业。依托现有产业规模,打造现代物流商贸基地和临港型现代服务业基地。

城——国际化大都市宜居新城。按照建设智慧城市、兴业城市、宜居城市、品质城市的理念,促进生活空间和产业空间同步建设,加大公共服务设施保障力度,着力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联动发展。加快文化休闲、购物娱乐、商业住宅、公园绿地等配套环境建设,力求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协调发展。建成经济繁荣、社会和谐、环境优美、设施完善的国际化大都市东部新城。

三、空间布局

构筑“两心、四轴、八板块”的总体功能布局

坚持“陆港引领、产城联动”,形成“两心、四轴、八板块”的功能结构布局。“两心”指以西安铁路物流集散中心和西安综合保税区为核心;“四轴”指以港务西路为中心的生活主轴,以秦汉大道、港务大道、港兴路为中心的产业主轴;“八板块”指港口经济板块、现代商贸板块、信息及服务外包板块、文化创意板块、电子商务板块、跨境贸易板块、金融板块、生活配套板块。

四、发展战略

“十三五”期间,国际港务区围绕总体定位和功能定位,重点实施三大战略——港口经济引领战略、自贸区带动战略、新兴产业支撑战略。

(一)港口经济引领战略

以一类开放口岸的建设运营为突破口,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和集疏运能力建设,拓展对外开放平台的互联互通,畅通多式联运体系,开辟全方位、立体化的国际物流通道,建设无缝衔接、高效运转的港口物流体系,打造港口经济增长极。

(二)自贸区带动战略

以贸易、投资、金融创新为突破口开展先行先试。进一步完善货物通关协作机制。实施负面清单管理,扩大服务业范围,促进投资便利化。发展离岸贸易、跨境支付结算、融资租赁、保税展示交易等新型贸易方式。围绕人民币国际化和外汇改革,积极开展外债宏观审慎管理试点,探索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为内陆型自贸区金融创新探索新路径。

(三)新兴产业支持战略

实施“互联网+”计划,推动园区传统产业和商业模式的转型升级,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推动新能源汽车、信息制造及信息服务业等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创业载体,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发展新空间。

五、发展原则

(一)坚持抢抓机遇

抓住国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机遇,以园区获批一类口岸、多式联运监管中心、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陕西融资租赁产业聚集区等为契机,发挥内陆港中转枢纽功能,壮大现代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增强国际港务区综合实力。

(二)坚持开放创新

借西安打造内陆型改革开放新高地之势,对标国际、国内一流港口,以开放拓展发展空间,以创新再造发展动力,着力打造以港口经济为引领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三)坚持产城融合

以培育产业、聚集企业、提升人气为重点,促进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互动发展,促进生活空间和产业空间同步建设,着力实现产业功能与城市功能、生产功能与生活功能协调发展。

(四)坚持板块推进

按照“专业化聚集、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理念,做大做强八大产业板块,激发板块经济活力,形成多元汇聚、优势互补、特色彰显、竞相发展的板块建设新态势。

六、发展指标体系

结合中省市“十三五”发展规划,未来五年,园区发展指标体系设定为18个指标:

表1:西安国际港务区“十三五”发展指标体系

序号

指标名称

2020年目标

1

区域吞吐量

100万标箱

2

铁路运行线路与密度

180班

3

引进世界知名船公司与港口运营商

10家

4

进出口区货值

50亿美元

5

电商产业业务规模

交易额4000亿元

6

跨境电商业务规模

交易额15亿美元

7

融资租赁业务规模

1000亿元

8

新兴产业营业收入

100亿元

9

50亿元企业数量

10家

10

区域生产总值

150亿元

11

固定资产投资

480亿元

12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12亿元

13

实际利用内资

200亿元

14

实际利用外资

1.8亿美元

15

企业总数

10000家

16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330亿元

17

新增建成区

7平方公里

18

新增就业

5万人


第三章 重点任务


一、港——完善港口口岸及贸易服务功能,打造港口、综保区、口岸“三位一体”的开放平台

(一)扩建西安港铁路口岸监管区

积极对接中铁联集等单位,提升铁路口岸通关效率,完成西安港铁路口岸监管区从5000平方米至15000平方米的扩建工作;完善现有监管区的集装箱查验、堆存、临时停车等作业功能。

(二)加快公路货运枢纽建设

以卡行天下公路智能枢纽、招商局物流等项目为依托,协调交通运输等部门,推动甩挂运输等业务开展;开展物流需求调研,与省内外公路物流节点开展合作共建,实现城际物流及市内物流的有效集散、调度和运输。力争2020年,公路年度货运量达到68万标箱,建成西部公路物流枢纽。

(三)建设国际集装箱堆场

建设由集装箱基础作业设施和信息化管理系统共同构成的国际集装箱堆场;通过对集装箱流转堆存情况的实时跟踪,实现集装箱智能化作业。2016年完成集装箱堆场的建设规划工作,2018年建成投运。

(四)建设“一带一路”西安港冷链监管查验基地

以西安肉类进口指定口岸查验场所为核心,建设具备查验仓储区、联检办公区、露天堆场区、检疫处理区等综合功能的冷链监管查验服务基地,并实现运营。

(五)建设西安进境粮食指定口岸

以爱菊粮油项目为依托,建设进口粮食查验区、进口粮食专用仓库、进口粮食检疫处理区、车辆消毒池、初筛实验室等功能设施,为粮食生产、调味品、油脂及保健品企业提供进口粮食的查验、临时仓储及分拨服务。2017年建成西安进境粮食指定口岸并实现运营。

(六)建设多式联运监管中心

建设为各种运输方式的货物进行换装、仓储、中转、集拼、配送等一体化作业的多式联运监管中心;以多式联运监管中心为依托建设整车进口指定口岸,建成整车监管查验区、整车检测区、仓库和综合办公区。2017年建成并实现运营。

(七)创新一类口岸建设运营模式

出台口岸建设专项政策,吸引各类投资主体合资兴建或共同经营。按照国际、国内一流标准,以垂直细分领域的交易结算中心为依托,以“口岸+配额”、“口岸+通道”、“口岸+新兴产业”为发展模式,建成具备“口岸信息集中申报、关检联合共同查验、多式联运分拨配送、口岸联动直通放行”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引导企业有效利用口岸设施。申报建设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提高口岸检验检疫及防控能力,确保口岸贸易安全。

(八)实施“长安号”运力提升工程

在巩固中亚班列常态化运行的基础上,借鉴外省市国际货运班列运营模式,探索组建专业化运营公司,实现班列运营市场化。按照“长安号+”的思路,广泛集结货源。打造“长安号”国际货运班列“一干多支”运营线路,向北经二连浩特进入蒙古、俄罗斯的线路;打通向西经白俄罗斯至波罗的海,向东经青岛、天津、宁波等抵达欧美的海铁联运线路;探索开行西安始发,穿越中巴廊道,抵达印度洋的海铁联运线路。

(九)打造多式联运枢纽体系

丰富国际陆港多式联运通道,推动省、市开通西安直飞欧洲的货运包机,打造跨境电商进出口货物快速集散中心。协调省市相关部门,建设陆港与空港的快速货运通道。推进海铁联运与主要海港班轮航线的定向对接,积极融入国际远洋运输。通过国际联运的业务合作,深化与国内外知名港口的战略合作。提供个性化、全程化的西安港通达世界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

(十)建设西安港口岸信息服务中心(港口EDI系统)

到2020年底,建成以西安港作业智能化为核心,以港口口岸服务系统、跨境电子商务通关系统为业务支撑,与国内主要海港EDI信息系统实现交互式对接的综合性陆港信息平台,为外向型企业提供“一网覆盖”的贸易、港航及口岸业务服务。

(十一)吸引优质资源参与港口运营

引进招商局集团、马士基(中国)航运等国际知名船公司和港口运营商参与西安国际陆港建设,引进修箱、洗箱、流通加工等企业,增强内陆港集装箱作业能力。围绕供应链金融,引进仓单质押、担保、信用评级等金融服务机构20家以上。

(十二)全面提升港口影响力

对标国际知名港口,重点聚焦墨尔本港、新加坡港、鹿特丹港等主要贸易国海港,加强业务联系,将西安港代码纳入各主要对接港口的信息系统,开辟多条陆海直达航线。和中亚、欧洲铁路运输公司联系与合作,在中亚建立物流分拨基地,在园区建立服务“一带一路”的物流集散基地。探索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陆港货运指数。

(十三)加快综合保税区建设发展

到2020年底,新建20万平方米仓储设施,其中冷链仓库建成2万平方米;出口型规上制造业企业达到10家以上。申报建设贸易功能区,赋予贸易功能区内企业一般纳税人资格。拓展研发、检测和售后服务,发展精工制造和协同创新,打造物流配送、维修服务、贸易销售、加工制造、交易结算和研发设计等中心。

(十四)加快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建设

申报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到2020年,跨境电商产业园进出口邮件业务量达到5000万件以上,跨境电商进出口贸易额达到15亿美元,创造就业岗位1万人。在综合保税区内建设海外仓,做大业务规模;建设国际邮件分拣交换中心、客服中心、运营中心和数据结算中心,拓展O2O线下体验区。

(十五)提升国际贸易服务水平

以外汇金融领域为主攻方向,通过政策先行先试,创新开展跨境人民币贷款、融资租赁、期货保税交割等业务。探索建立人民币跨境贸易结算中心,协调人民银行等机构开展跨境电商结付汇等支付业务创新。探索启动跨国企业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为企业通过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调拨资金提供便利。

二、区——聚集高端服务功能,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一)建设千亿级电商产业聚集区

以国家电子商务产业示范基地获批为契机,以招商引资和孵化培育双轮驱动,引进知名电子商务平台企业和龙头企业入驻园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孵化器,建立电商企业全国性总部或区域运营中心的聚集区。

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大宗商品交易中心。依托迈科、钢谷等知名企业,重点建设能源、有色金属、重要农产品的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整合省内外优质地产品资源,建设西北最大的特色产品线上线下展示交易基地。

建设西安港国际采购中心。引入并对接国内外跨境电商平台,做大跨境电商出口规模;协调海关、外汇管理等部门,促进跨境电商支付平台建设;复制跨境电商综合实验区经验,优化跨境电子贸易监管流程,完善跨境通关服务功能。

召开中国西部国际电子商务大会,打造西部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电子商务峰会;加强电子商务产业研究和运行监测,发布国际陆港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蓝皮书。

(二)建设千亿级融资租赁聚集区

推动建立物权登记公示系统,维护融资租赁交易安全;引导建设融资租赁信息发布及撮合交易平台,支持融资租赁联盟发展;以融资租赁资产证券化、跨境租赁等为重点,支持企业开展全业务模式的创新探索。

召开融资租赁产业发展大会,引导融资租赁企业与地铁、航空航天、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对接,促进融资租赁产业要素的专业化聚集和企业集群化发展。

与省内外知名高校合作,设立国际陆港融资租赁奖学金,培养专业化人才;统筹开展融资租赁业聚集区的招商、建设和运营工作,为入区企业提供全过程、全方位的服务。

到2020年,培养10家左右注册资本超过10亿元人民币、业务量超过100亿元人民币、纳税超过1亿元人民币、专业特色鲜明的融资租赁龙头企业,融资租赁市场渗透率达到5%以上。

(三)建设现代物流商贸基地

完善区域物流供应链,以保税物流、冷链物流、城际物流为重点,引进和培育10家营业收入过亿元的大型综合物流企业;引入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聚集各类物流服务企业500家以上;依托派昂医药做大医药物流,建设区域中药材市场。

支持传统商业转型升级,依托地铁三号线,以华南城等为重点,引导建设以电影院、游乐场、特色餐饮为依托的商业综合体,力争5年内新增营业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聚集各类商户过万家。大力发展体验经济,建设西北地区最大的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做强Ulife品牌,力争5年内新增连锁分店20家以上。

(四)引导和培育三大新兴产业

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以与光机所合作为契机,积极引进光电子全产业链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以新百佳等项目为依托,着力发展新型显示等核心基础产业;依托物联网应用产业园,吸引互联网、软件与服务外包等企业聚集。到2020年吸引各类企业300家以上,从业人员达到1万人,营业收入过100亿。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以国家广告产业园为依托,着力发展和培育动漫、设计、广告、创意、文化等产业,打造集原创策划、交易展示和品牌运营于一体的创意设计产业链。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营业收入达到30亿元,聚集企业300家。

发展汽车产业。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项目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带动汽车进口、销售、物流、维修售后的全产业链发展。到2020年,汽车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00亿元。

(五)建设临港型现代服务业基地

建设临港金融服务体系。通过促进商贸、物流与金融融合发展,积极吸引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等各类金融机构入区,打造陆港金融小镇。到2020年,引进各类金融服务机构100家。

发展房地产业。按照“地产+地铁+商业+园区”的模式,打造特色地产板块;依托医疗机构和大型社区,加快大健康产业发展,培育养老地产;以灞河综合改造为契机,加快发展生态地产;依托各类地产建设,积极发展建筑服务业。力争到2020年,房地产业实现营业收入超过120亿元。

发展特色旅游业。围绕新寺小街与华南城3A级旅游景区,打造独具文化特色,集地方餐饮、国际美食、时尚消费为一体的旅游休闲区;依托陆港体育运动公园等项目,打造西安市民户外运动、家庭休闲新乐园。到2020年,力争建成4A级景区1个,旅游业产值突破10亿元。

(六)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十三五”期间,累计新开工重点建设项目50个以上,建成运营项目总数100个以上。集中精力确保京东、国美、卡行天下、招商局物流、陕药二期等重大项目建设,确保2017内建成投运。加快华南城五金机电D/E区、华南时代广场、一号馆、广告产业园一期等项目建设,2018年底建成运营。抓好广汇、百利威、新加坡讯通等一批大项目建设,2018年底建成投运。

三、城——加快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综合承载;加快民生事业发展,共享和谐幸福园区

(一)建设生态园区

建设海绵城市、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强节能管理、环境保护和治污减霾。单位GDP能耗降低16%,年空气优良天数270天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城市管理绩效考核位居全市前列。

(二)建设市政配套设施

实现园区主干路与三环、绕城高速等快速路及其他对外公路的联系。加快建设形成“五纵”(杏渭路、港务西路、港务大道、纺渭路、西韩路)“五横”(北三环、港务南路、向东路、潘骞路、秦汉大道)加“一环”(杏渭路-秦汉大道-西韩路-北三环/港兴路)的主干路网格局。

加快公共交通设施建设。开行直达高铁、机场的公交;围绕地铁三号线首末站,建设交通微枢纽。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成跨线桥工程及电力、照明、绿化等市政功能设施配套,建成陆港滨河公园;确保污水处理厂投入运营;重点做好绿地国港城、枫林九溪、陆港金海岸周边道路及水电气热等配套。

(三)加快品牌学校和医院建设

将陆港一幼打造成为省级示范幼儿园,陆港一小打造成为市级品牌学校。西工大陆港学校(初中部)2017年、陆港一中2018年建成招生,办成设施领先、师资一流的省级知名学校。依托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打造铁路类职业教育培训基地。

做强健康产业,加快交大一附院国际陆港医院的建设,支持环球医疗健康产业基地建设,力争2018年建成投运。

(四)加大征地迁拆力度

积极对接行政区,探索谋划科学有效的合作拆迁新机制,2017年确定所有行政村分期分批拆迁改造计划,2020年完成20个行政村整村拆迁,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用地。

(五)完善园区生活配套

解决园区出行、用餐及住宿难问题。鼓励企业开行班车;依托地铁、公交、公共自行车等设施,完善区内交通微循环网络,新开通公交线路5条。实施放心早餐工程,积极引入电影院、连锁超市和餐饮等配套设施。实施公租房补贴政策,确保梦想公社等保障房入住率达到85%以上。

建设智慧园区,加快基础设施的智能化改造,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建设城乡统筹示范区,与灞桥区合作,加快双寨佳苑等安置房建设,做好新筑新城的居住服务保障工作。

(六)完善就业保障服务体系

建成国际港务区人才服务中心、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企业招聘、人才就业、员工落户等提供良好服务。

针对失地农民开展专题培训,提供就业指导;联系各级教育部门,免费为我区失地农民开展专题就业培训;建成就业指导和技能培训服务平台,帮助失地农民就业。


第四章 保障措施


一、坚定发展路径,筑牢发展根基

(一)坚守核心理念

坚持“先建内陆港,再建开发区,最后建成东部新城”的核心理念不动摇。坚持开放眼光,坚持战略思维,坚持问题导向,坚持标本兼治,按照一体两翼的发展思路,做大做强陆港集团,提升园区综合发展水平。

(二)明确产业定位

按照打造全国一流现代生产性服务业园区的产业定位,围绕电子商务、融资租赁、新兴产业等领域,坚持“招大引强”,提升投资服务水平,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二、创新体制机制,提升服务品质

(一)推进管理服务提升

按照职能整合、流程再造和效率提升的理念,推行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电子政务,实施“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超时默认”。不断强化服务意识和担当意识,着力提高入区企业的满意度。积极协调海关、检验检疫、工商、国税、地税等支撑服务体系,提升综合服务水平,争创全市乃至全省一流。

(二)做深做细企业服务

各业务部门针对企业的发展阶段和发展诉求,实施个性化、专业化、系统化的企业服务。支持产业联盟、企业家协会开展平台建设、信息咨询等方面的服务,促进企业间协作配合。建立创业导师制度,设立企业服务热线,加强企业运行监测和分析,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三)拓展管理服务职能

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在农村土地管理、治安管理、交通管理、户籍管理等方面争取先行先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加强与市级部门的沟通与协调,争取质监、食药、民政等职能对园区充分授权。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做好信访维稳工作,打造平安和谐园区。

三、集约利用土地,拓展园区空间

(一)确保土地集约利用

按照“管住总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的原则,整合土地资源,破解土地瓶颈。按照集中连片开发的思路,统筹区域产业布局、功能设计和空间布局。探索混合用地模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对投资额3亿元以上、每亩投资强度300万元以上、投入产出比1:3以上的项目,确保优先及时供地。

(二)加强土地政策保障

严格执行入区用地项目评审制度,把好项目用地审批、合同签约、开工建设、政策扶持等监督管理环节。加强土地利用效率分析,及时清理闲置土地。深化土地储备的市场化运作,研究土地储备债券、信托等金融产品的可行性,多渠道筹措资金。

(三)积极开发空间资源

围绕地铁站、启航公园等,积极盘活空余地块、园区地下空间等土地资源;建设商贸、餐饮、洗衣店等小型生活配套项目,提升园区人气,形成高效、节约、协调的空间结构。依托陆港集团,盘活存量土地,引导建设一批标准厂房、物流仓储设施和生活配套设施。

四、拓宽融资渠道,保障资金支持

(一)推进开源节流

强化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积极涵养财源基础,以投资促增长,以增长促增收,园区财政一般预算年均增长25%以上。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大组织收入力度,加强预算管理和财政效益分析,把握组织收入的主动权。

(二)争取上级资金

全力争取中央、省、市资金和政策支持,向上争取产业发展资金,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加强项目策划,提升争取资金的水平,缓解园区资金压力,壮大支出规模。力争5年获得各类政府扶持资金20亿元以上。

(三)加强银企合作

继续深化与金融机构的合作,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投资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引导建立各类产业扶持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到2020年,园区企业年均银行贷款超过500亿元。

(四)支持企业上市融资

加大引导扶持力度,支持园区企业股份制改造和上市,积极引进国内外上市企业入区,力争2020年上市企业超过5家。

(五)强化投融资体系建设

依托主导产业,运用PPP等多种方式,强化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做大融资规模。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园区港口建设、电子商务、融资租赁等领域,拓展企业海外融资渠道,带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和风险投资。

五、聚集一流人才,增强发展动能

(一)强化干部队伍建设

加强与国际知名大学的合作,深化管委会干部员工培训,培养一批懂港口运营、懂国际贸易、懂开发区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干部交流轮岗机制,支持干部员工到沿海港口挂职锻炼,鼓励年轻干部到一线建功立业。

(二)加强各类人才引进

设立每年1000万的人才专项基金,大力聚集海内外人才和创业团队。鼓励企业申报建设博士后创新基地和科研工作站,引导建设一批创新企业孵化器,催生一批创新型企业,实现以人才聚集带动产业聚集,靠人才优势强化产业优势。

(三)健全人才保障机制

给予入区企业工作人员购买商品房、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优惠政策,吸引各类人才入区工作和创业。针对重点产业,建立人力资源保障持续供给体系。

六、弘扬陆港精神,丰富发展内涵

(一)培育园区特色文化

坚守“以港为魂”的理念,传承“埋头苦干、真抓实干、敢闯善干”的“三干”精神,弘扬“为今人奋斗、为来者前驱”的创业文化,塑造开放进取、敢为人先、勇于担当、追求卓越的国际陆港人形象。

(二)加强园区品牌推广

围绕港的运营和区域发展做好宣传策划,打造“中国内陆港”品牌。积极承办国际国内大型论坛和会议,加强国际交流和网络推介,不断提升园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加强园区互动合作

充分利用陆港分会等现有机制平台,加强与国内其它陆港、海港和口岸的联系,推动抱团发展、共赢发展。